不久前在網路曾經看到有某位前輩說指需要使用紅外線光譜,
有無處理就一目了然,事實是如此嗎?
《以下本篇之照片皆由網路截取,無意得罪,
只做教學之用,如有侵害到任何權益還請告知立即撤換》
先來談談所謂的浸酸處理(優化翡翠)以及B貨翡翠的差別在哪?
說到B貨大家都有相當的認知,
簡單來說無非是利用強酸、鹼去除雜質再壓入環氧樹脂以提高透明度,
以便增加賣相博得高價,這種做法能夠使的翡翠透度更佳、可是使用放大鏡則可以看到有入膠的痕跡,
反光面來說可以看到膠感,
在X10放大鏡下反光的膠感由底下照片可查看,和玻璃光感完全不同。
而B貨的顏色還是天然的,只是內部結被破壞鬆散後可以看到綠色發邪,有飄忽的感覺,
由底下照片可以看出這屬於B+C。
接著使用肉眼在陽光底下看其表面反光即可以看到表面,有酸洗過的蝕咬痕跡,
會造成這個現象是因為翡翠是多種礦石的聚合物,
包括陽起石、霓石、硬玉、透輝石、綠輝石、角散質等數種礦物,
而每種礦物再過酸侵蝕的過程因礦物性質的不同侵蝕的深淺也會不同,
才會造成表面的凹凸不平的特徵。
↓↓↓↓↓↓↓↓↓↓↓↓↓↓↓↓↓↓↓↓↓↓↓↓↓↓↓↓↓↓↓↓↓↓↓↓↓↓
當入膠時間越久,隨著膠的疲乏,表面的麻紋會越發明顯起來,
當然拋光不佳也會造成此現象,這個就不再本篇的討論之中,下次會補充說明並舉例出來。
接著是討論什麼是浸酸處理,也就是業者所謂的小B,
在翡翠無入膠只酸洗的狀況下,會使的翡翠的表面麻紋更明顯,明顯到離譜的程度,
因為侵蝕後又沒有入膠,透度雖然增加了,可是這還能打上A貨嗎?
和天然A貨的價格是否一樣?我相信您也不能接受吧?
透過紅外線光譜儀確實可以清楚的檢驗出是否入過膠,
可是當只浸酸處理的翡翠是無法單靠濾色鏡(檢查綠色染色)以及紅外線光譜儀來判斷有無處理,
所以除了透過紅外線光譜儀的輔助,
更要利用顯微鏡去做觀察或其他工具輔佐、不論看其長短波或利用比重液等去估量,
只能說要多方面的鑑定,所以我們該選擇優良的鑑定機構,
台灣北中南各有數間值得信任的機構,
另外我不指明哪間,只能說有不少鑑定機構會將浸酸之翡翠打上A貨翡翠,
畢竟無入膠他也確實不是B貨...只是個人覺得也不能歸類去A貨
可惜在鑑定這個區塊無硬性規定...
所以在購買翡翠除了小心再小心外,還得加強自己的專業知識,
在台灣還是有一個模糊地帶,不入膠確實不是B貨,可是就無處理了嗎?
或許說我不該說這些,因為業界已經難做,都是湖口飯吃,
可是我覺得對就是對,錯就是錯。
另外我不得不很生氣的說出某台南某鑑定機構真的很差,台南當然不止一兩間鑑定機構,
不過其中的一間...
他能夠光明正大的把B貨翡翠打成A貨,
本人將朋友的同一隻手鐲送至台南該鑑定機構打出A貨,
因為我覺得不可能,這隻手鐲明顯有問題,並與朋友起了爭執,
我的個性有時候很固執,我又將其分別送至魏思凱、吳舜田果真都打出B貨翡翠,
您說?公信力合在?
翡翠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也希望這篇有幫助到大家,
最後補充一些小常識給大家。
補充一下小常識<1>:常通到訪間賣玉再說,保證天然翡翠、真玉真色。
不好意思...他說的沒錯,可是不見得是賣A貨,這就是文字漏洞,
B貨確實是拿天然的玉石去處理,並且不加色,所以是真色真玉還請消費者小心再小心。
補充一下小常識<2>:這兩張照片是所謂的C貨翡翠,也就是染色。
留言列表